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五代史

五代的歷史順序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
後梁帝國 建都:開封 開國:朱溫(全忠)
後唐帝國 建都:洛陽 開國:李存勗   
後晉帝國 建都:開封 開國:石敬瑭   
後漢帝國 建都:開封 開國:劉知遠   
後周帝國 建都:開封 開國:郭威 
*******************************************************   

《舊五代史》原來稱為《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完成於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同修。後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後,稱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書就被稱為《舊五代史》。

*******************************************************
<舊五代史>

*.作者:薛居正奉敕撰
*.性質:屬於官方修史
*.時間:宋太祖
*.數量:150卷
*.名稱:五代史、梁唐晉漢周書
*******************************************************
<新五代史>

*.作者:歐陽修私自撰
*.性質:屬於私人修史
*.時間:宋仁宗
*.數量:74卷
*.名稱:五代史記

五代史-梁唐晉漢周書

北宋時期,先後有兩部記述五代時期歷史的著作,一部是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書《舊五代史》,一部是由歐陽修私修的《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來稱為《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150卷。完成於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至第二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人同修。後來歐陽修《五代史記》問世後,稱為《新五代史》,薛居正等所修的史書就被稱為《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編修的目的性是很強的,那就是總結歷史經驗,為宋王朝的政治提供借鑒。五代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混亂的時期,在短短的50餘年的時間 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5個王朝,這些王朝的創建者都是前朝的鎮將,他們手握重兵,一旦時機可乘就以武力推翻前朝,建立自己的王朝。這個時期的中央政權都 沒有足夠的力量制服藩鎮,誰的兵強馬壯誰就可以做皇帝,毫無秩序可言。因此,王朝的變換很快。此外,5個中原王朝之外,還先後存在過10個獨立的小國。北 宋是繼後周之後而建立的,趙匡胤有結束分裂局面,建立穩固的趙宋王朝的雄心。因此,總結五代時期的經驗教訓就很重要。

  《舊五代 史》的編撰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速度是很快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北宋離五代很近,參加編寫的史官大多親眼目睹了五代的歷史場面,對五代的歷史比較 熟悉。《舊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因為它是依據五代實錄,而實錄多是由當朝人編寫,所以隱諱粉飾的地方較多,修《舊五代史》的史官又多是五代時的舊 臣,他們不加區分地照錄了這些不實屈筆的文字,使書中的不少記述不符合歷史事實,另外《舊五代史》敘事較為繁雜。這些都引起後人對它的批評。

《舊五代史》成書於宋建國後不久,所依據的史料多為五代實錄。《新五代史》修撰時,距宋建國已有八九十年,距舊史的成書也已經60多年,這個時期又新出現了許多新的資料,這樣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國世家》。列傳人物部分也有補充,歐陽修採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筆記、小說中的材料,補充了事實,使人物事跡更為生動、豐 富。對於少數民族的記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據胡嶠《陷虜記》,記述了在契丹的親身見聞。在《于闐錄》中記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闐時所見到的沿途各國的山川、 風土情況。在《司天考》中,歐陽修將後周天文學家王樸的《欽天歷經》4篇的主要內容記錄下來,因為《舊五代史》這部分內容已經不全,所以歐陽修的記錄在我 國天文學史上是有重要貢獻的。此外,歐陽修對所採用的史料進行了細緻的考辨,訂正了《舊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錯誤。

  歐陽修還恢復設表,《史記》創立十表,以後只有班固採用,歐陽修加以恢復,並在《職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將290餘州郡的廢置更易情況明白地顯示出來。

   《新五代史》仿《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現微言大義,個人好惡往往影響了史實的記述,終於招致了後人的批評。但是,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古 文運動的領導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筆簡潔,敘事生動,當時人就認為它的筆力與《史記》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筆之出色,的確在二十四史中 是罕見的。

  總得來看,兩部五代史互有短長,現存《舊五代史》全書是《新五代史》的兩倍多,舊史列傳人物460餘人,新史只有 256人;舊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對十國歷史的記述更為完備。在個別人物傳的字數上也多於舊史。這兩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 史的重要材料。

雕塑

雕塑

由於皇室和文人士大夫對繪畫特別重視,因而雕塑藝術在質量方面都顯得落後。宋代藝術理念重視現實性,宗教造像也趨向世俗化。佛教雕塑題材以菩薩像和羅漢群像最為常見。

寺觀重要雕塑作品

蘇州甪直鎮保聖寺的九尊羅漢,形貌各異,有的胡貌梵像,寫實中帶有適當的誇張,衣紋如行雲流水,猶承唐代餘緒。
山東長青靈岩寺四十驅彩塑羅漢,塑像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較少有「佛性」,顯示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傾向。
山西太原晉祠侍女像彩塑,手持日常用品,各守職事,體態優美,從細微的表情顧盼中顯示了不同的氣質風度,雖等距離站立而不呆板,顯示出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

石窟造像

四川大足縣石窟造像,在宋代規模最大,群像雕刻中以觀音的名目最為眾多,體態自然優美,各不雷同,顯示了新的技巧水平。在宣傳佛教的變相中出現大量現實人物形象及生活情節,如《父母恩重經變相》中的撫育小孩、養雞的婦女、牧牛的牛童等,都極為真實感人,曲折體現間工匠對現實生活的愛憎。
杭州飛來峰靈隱寺附近的山壁上分布著五代、兩宋至元的造像三百餘尊,其中臨溪崖壁上雕造的布袋和尚身倚布袋,手執念珠,袒腹而面露嘻笑,兩旁有十八羅漢,造型及布局均極生動而富有變化。

五代繪畫的承前啟後

五代繪畫的承前啟後

人物肖像畫

直接描繪貴族生活的題材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畫院畫家,需要為皇室貴族傳神寫照,表現他們豪華享樂的生活,或貴婦人的生活情態。著名畫家有︰

周文矩(約937~997),南唐畫院待詔,江蘇句容人,師承周昉,作風更加纖細,用筆瘦硬戰掣而多屈曲為其特點。傳世作品有《重屏會棋圖》(北京故宮)、《琉璃堂人物圖》、《宮中圖》等。

顧閎中(約910~980),江南人,南唐畫院待詔,以人物肖像畫著稱,現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另圖,北京故宮),以長卷形式描寫韓熙載夜宴、觀舞、休息、演樂、賓客酬應等五個場面,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傢俱沉厚古雅,仕女裙衫、簾幕、帳幔、枕席上的圖案又絢爛多彩。畫中人物形象生動傳神,不同的身姿容貌以至手的表情都處理得很成功,特別是韓熙載的形象富有肖像畫的特點,衣冠穿著也反映了他的放縱。整幅畫看來色調豔而不俗,絢中出素,呈現出高雅、素馨的格調。

山水畫

中晚唐之際山水畫已有顯著的進步,五代時期一些畫家進而深入自然,創造出真實生動的北方重巒峻嶺和江南的秀麗風光。

北方以荊浩、關仝(均為10世紀)為代表。荊浩的《匡廬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巨幅中,表現了巍峨山峰及山腳下幽居的景象,筆墨皴法,全景式構圖,高遠平遠深遠(三遠)兼具,技法上較唐代明顯進步。關仝傳世作品《關山行旅圖》,描繪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氣氛。

南方以董源、巨然(均為南唐人)為代表。董源所繪風光,煙霧濛濛,江湖縱橫,千岩萬壑,重汀絕岸,林木清幽,與北方關荊畫中雄偉險峻的山水相比,更帶有秀美抒情的的意趣。他創造披麻皴和點子皴等表現方法,成功地畫出南方山川遠近層次和煙氳氣氛,傳世名跡有《瀟湘圖》(北京故宮)、《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等。巨然的山水畫筆墨秀潤,充滿田園自然風致,現存名跡《層巖叢樹圖》。江南的趙幹名跡《江行初雪圖》(台北故宮博物院)亦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花鳥畫

五代的帝王貴族生活以奢麗相尚,殿堂府第、日用器物皆施以華美裝飾。有些文人士大夫悠游園圃,栽花植竹,托物寄情,也增強了對自然花鳥的興趣。著名花鳥畫家以「黃家(筌)富貴,徐熙野逸」為代表。

黃筌(903~968),西蜀畫家,所畫多為宮中奇禽名花,以極細的線條勾勒配以柔麗的賦色,線色相容,情態生動逼真,現存作品僅有《寫生珍禽圖》(北京故宮)。

徐熙(10世紀),南唐士大夫畫家,終身不仕,常游於田野園圃,觀察花竹蔬果禽魚草蟲蟬蝶之美,而行之於筆下,注重「落墨」,用筆不拘泥於精勾細描,而是信筆書寫,略加色彩。代表作《玉堂富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可見其風格。

五代兩宋藝術概述

溪山清遠圖卷(局部) 夏圭 南宋

五代兩宋藝術概述

1、時代背景

五代兩宋(907~1270年)共計歷時363年。五代雖僅有短暫的53年,但中原地區先後更換了五個王朝,其他地區並存著十多個地方割據政權──十國及契丹等,各個地區之兼併不因為分裂而斷絕經濟溝通。特別是西蜀和南唐,農業和手工業繼續發展,商業繁榮,加之戰爭較少,政局相對穩定,促進了文學藝術的某些變革,通俗性、玩賞性、享樂性的文藝應運而生。

北宋繼承了五代西蜀、南唐的舊制,在建國之初即在宮廷中設立了「翰林圖畫院」,畫院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對宋代繪畫的盛況影響很大。畫院至宋徽宗時日趨完備,將「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招攬天下畫家,加以徽宗本身也是畫家,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是中國史上宮廷繪畫最興盛的時期。

宋代對外政治力量雖然薄弱,但由於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使藝術和社會一般平民建立了較過去更為廣泛和密切的關係,擴展了美術的表現範圍,題材、風格更為多樣。

宋代理學興盛,它是結合儒、道、佛三種思想而成,專以闡發心性義理的精微與宇宙生成的道理為依歸。這種對於『理』的探討,有助發展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但也能發展反寫實的風格,在山水、花鳥畫達到寫實的最高境界後,發展出一種文人畫風格,它漸遠離自然的外在景象,而趨向注重筆墨,表現物像的神趣和內心的情感。

由於上述三種因素,使宋代成為中國藝術最為隆盛的時代,特別是繪畫方面。


2、五代兩宋的藝術特質

皇家畫院的設立,以致畫學的興辦;文人士大夫繪畫的興起,以及適應民間需要的商品性繪畫的興盛,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美術現象。

山水花鳥畫達到形神兼備的物像寫實主義成熟境界,藝術地位大大地提升,尤其是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要地位。水墨畫的發展,各科畫家對「真」的致力與「形似」能力的提高,詩歌、書法對文人以至宮廷繪畫的滲入,作品由偏重描寫客體,到有意識地展現主體,集中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變異。

宋代雕塑缺乏隋唐時期的宏偉規模和奔放氣勢,在寫實手法的精雕細刻上卻有所發展,在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廣度與深度方面,都有所增進。由於禪宗的盛行,作為禮拜偶像的佛教雕刻,神聖性和理想性減弱,而世俗化的現實性大為增加。道教雕塑的內容與形式較前豐富多樣。

五代十國概論

五代十國概論

從唐哀帝遜位,到北宋建立,中原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同時,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珪所殺。而朱友珪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昫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莊、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特色

特色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早在唐朝末年這些藩鎮已經存在,至唐亡後這些藩鎮仍未被消滅,反而繼續割據,由是者維持了數十年。五代十國的政權基本上都為短命政權,因為有實力的將領經常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國又是戰火紛飛的年代。由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各個割據政權間戰鬥不休,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

北漢

北漢

北漢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余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捲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

荊南

荊南

荊南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07年朱溫稱帝后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后,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后,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係,于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勗繼承。962年高保勗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

南漢

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唐亡后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后,于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南楚

南楚

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範繼承。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 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后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后,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于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兇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吳越

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南唐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07年,徐溫和張顥借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處死。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溫想繼續立楊氏為后。最終,徐溫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溫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閩,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制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南吳

南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5]。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子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後蜀

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前蜀

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后,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後周

後周

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劉承祐誅殺重臣,郭威當時領兵在外,聞訊後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不久攻陷開封。劉承祐死於非命,郭威于951年正月登基,是為後周太祖。郭威登基後起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後周國力蒸蒸日上。公元954年,郭威去世,由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世宗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使得後周的經濟和軍事有了很大的提升。北漢劉崇趁世宗剛剛登基,率4萬軍攻後周。柴榮率軍迎戰,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958年世宗率兵南下討伐南唐,南唐戰敗,被迫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且稱臣。959年,世宗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北伐遼國。周軍一連攻陷瀛洲、莫州,又連奪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當年五月,世宗希望奪取幽州,卻突然生病,被迫班師。六月,柴榮去世,由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

公元960年,大將趙匡胤慌報北漢、遼國聯合入侵。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禁軍到達開封東北部的陳橋驛後,突然發動兵變,擁趙匡胤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後周滅亡。

後漢

後漢

後漢開國君主劉知遠原為五代後晉河東節度使。公元947年,契丹攻陷開封,中原無主。劉知遠趁機於太原稱帝,建國號漢。契丹北撤後,遷都開封。公元948年正月,劉知遠去世,由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劉知遠將朝政托付給重臣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劉承祐不願處處受制,于乾祐三年950年將宰相楊邠、史弘肇、王章等誅殺,又下令鏟除郭威。郭威立即起兵討伐劉承祐,于951年一月攻入開封,劉承祐為亂軍所殺,郭威稱帝,後漢滅亡。

後晉

後晉

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後唐大將,是後唐君主李嗣源的女婿,任河東節度使。但李嗣源死後不久,李從珂滅李從厚奪位,他猜忌石敬瑭,打算將石敬瑭調離河東。石敬瑭不願坐以待斃,遂起兵反唐。

石敬瑭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與後唐對抗,他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作為條件他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因此,耶律德光決定幫助石敬瑭。公元937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不久,契丹和石敬瑭軍攻入後唐首都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移都開封,並按約將16州讓給契丹。

公元942年,石敬瑭去世。侄子石重貴繼承皇位。石重貴登基後,聽從大臣景延廣的建議,決定擺脫對契丹的依附。他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引起契丹的不滿。契丹分別在944年、945年、947年三次南下,最終契丹主耶律德光在947年攻陷開封,石重貴被迫投降,後晉滅亡。

後唐

後唐

後唐的前身是晉王國,建立者為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駐守太原。朱溫篡唐后,李克用拒不承認,起兵討伐朱溫。公元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位。李存勖在潞州之戰大破後梁軍,穩定了局勢。911年,李存勗率晉軍擊梁軍於柏鄉,梁軍大敗。913年,李存勖又攻滅稱燕帝的劉守光,佔據幽州。經過多年的征戰,李存勗終於在公元923年四月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後唐。同年,唐軍攻入大梁,後梁覆滅。公元925年,後唐庄宗李存勗派大將郭崇韜進攻前蜀,前蜀滅亡,後唐國力達到頂峰。

然而,李存勗喜歡看戲,寵信伶人宦官,朝政日壞。另外,庄宗劉皇后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分為二,一半進入內庫,一半歸後宮。由於李存勖連年征戰,軍隊人數眾多,消耗太大,國庫空虛。後宮之中財物堆積如山,卻不拿出來用。軍隊缺錢到了要克扣軍糧的程度,士卒們由於缺糧吃,竟至賣妻賣子、挖野菜充饑的程度,士兵常在半路餓死。後來,李存勖聽信讒言派人調查郭崇韜,劉皇后密令將其處決,結果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后卻還不捨得把宮中財物拿出去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公元926年,李克用養子李嗣源起兵爭奪皇位,李存勗率兵準備討伐,結果士兵不聽指揮,在路上逃亡大半,庄宗無奈回宮。不久之後,後唐宮廷發生內亂,李存勗被流箭射中駕崩。李嗣源入洛陽殺盡叛臣,遷都開封,稱帝,是為後唐明宗。

明宗即位後,朝政漸為安定。公元933年,明宗逝世,其子李從厚繼位,是為後唐閔帝。閔帝決定調動各重要節度使,試圖削弱藩鎮實力,引起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叛變。公元934年,叛軍攻入京師,閔帝逃往河北后被殺,李從珂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末帝。

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石敬瑭隨即叛變。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後唐軍戰敗。公元937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梁

後梁

後梁開國君主朱溫,原為黃巢起義將領,降唐后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當時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召朱全忠救駕。韓全誨遂強迫昭宗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全忠進攻鳳翔。天復三年(903年),風翔糧草耗盡,李茂貞不得已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與朱全忠和解,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長安。隨後,朱溫屠殺宦官五百餘人,掌握朝中大權。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殺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殺昭宗,另立其子李柷為帝。開平元年(907年)朱溫逼迫李柷禪讓,建都開封,國號為「梁」。

朱溫與晉王李克用是死敵,所以自開國起雙方就持續戰鬥。李克用死後,李存勗繼續與朱溫對抗。後梁在潞州之戰、柏鄉之戰等戰役中均敗給晉軍。朱溫為人殘暴,殺人如草芥,致使朝政混亂。公元912年,朱溫又欲廢郢王朱友珪改立朱友文,結果朱友珪先發制人,殺朱溫篡位。913年,朱友珪之弟朱友貞發動政變討伐朱友珪,朱友珪死,朱友貞繼位。

後梁經此內亂,國勢日衰。朱友貞與晉軍作戰,屢戰屢敗。龍德三年(923年),後唐李存勗對後梁發動總攻。朱友貞在後唐軍攻入大梁的前夕,為避免落入仇人之手,命部將皇甫麟將他殺死,後梁滅亡。

歷史

歷史
五代十國初期(後梁)

五代國期間中國從北方到南方皆處於割據時期。由於唐朝末年出現藩鎮割據,勢力強大足以令唐朝中央無法控制,故唐朝滅亡之後,遂瓦解成一個個由地方藩鎮演變的政權,是為五代十國。

自公元907年唐王朝被新建立的梁朝取代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907年—923年)、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後周(951年—960年)五個朝代。而南方與河東地區(今山西)則各自產生十個獨立政權,即為十國,這十國為吳越國、吳國、閩國、南唐、荊南國、楚國、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惟其實五代時期的政權並不只有五代及十國,詳見以下君主列表。

大體這些國家都是內亂較多,國祚較短促,其中最短者乃五代的後漢,僅4年,而最長的吳越國亦不過71年。在此期間,國家的穩定取決於將領的效忠。但一旦統治者失去領導能力,有實力的將領就很容易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國又是戰火紛飛的年代。由於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各個割據政權間戰鬥不休,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至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取得後周政權,建立宋朝,把各地勢力一一消滅,至此五代十國才結束。

五代十國年表

區分

國別

建都

開國
帝王

原官爵

興亡

年數

亡于

 

後梁帝國

開封


梁王.宣武節度使

907-923

17

後唐

 

後唐帝國

洛陽

李存勗

晉王.河東節度使

923-936

14

後晉

後唐明宗

後晉帝國

開封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

936-946

11

 

後漢帝國

開封

劉知遠

北平王.河東節度使

947-979

33

 

後周帝國

開封

郭威

鄴都留守

951-960

10

後周世宗

 

十一國

岐王國

鳳翔府

李茂貞

歧王,鳳翔節度使

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長沙府

馬殷

楚王.武安節度使

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907-978

72

 

前蜀帝國

成都

王建

蜀王.西川節度使

907-925

19

後唐

 

南吳王國

江都府

楊渭

吳王.淮南節度使

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幽州

劉守光

燕王.盧龍節度使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興王府

劉岩

南海王.清海節度使

917-971

55

 

南平帝國

江陵府

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924-963

40

 

閩帝國

長樂府

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度使

933-945

13

後唐

 

後蜀帝國

成都府

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度使

934-965

32

 

南唐帝國

江寧府

李昇

齊王.鎮海節度使

937-975

39

後主 李煜

 

功臣,名人,后妃

後蜀孟昶妃 - 花蕊夫人

五代十國 (907-979)

五代十國 (907-979)
唐末,籓鎮之禍,宦官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令光輝燦爛的唐帝國終告崩潰。起而代之的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時期。自唐末朱全忠篡 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他的割據勢力,即 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 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 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係,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并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祐因殺大將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郭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并逐步統一中國,但郭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